李志勇:科研与教学“共生”之道的耕耘者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

科研与教学“共生”之道的耕耘者

——记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志勇教授
【名师名言】

■教育是一种良知的守望,更是一份辛勤的耕耘。   

■上好一门课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去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最鲜活的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并学以致用。   

■科研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共生”关系。科教共生、科研反哺教学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志勇教授,一直致力于将“自然共生”之道运用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科教共生、交叉渗透”的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守讲台建设优质教材与精品课程

2001年,李志勇紧密结合生命科学前沿和生物工程技术最新技术热点,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开设“细胞工程”本科课程。当时国内仅有一本1988年上海普及出版社的“细胞工程”科普书籍,国内高校尚无细胞工程课程教材。李志勇就广泛查阅文献资料自编讲义。授课两年后,他下决心编写一本适合国内高校的细胞工程教材。2003年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教材立项,科学出版社李峰主任知晓后,专程来到上海约稿,希望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李志勇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材的编写工作中,查阅教学素材,阅读科研文献,了解前沿进展,收集典型案例,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2003年3月,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加上深夜冒雨骑车回家让李志勇受凉感染了病毒性面瘫,但是为了不耽误教材编写进度,他依旧早出晚归,在2天后经同事提醒才去医院检查。在治疗期间他依旧忘我投入,于2003年8月出版了我国高校第一本《细胞工程》教材。后来李志勇经常开玩笑地自嘲说:“差一点残疾不能上课了,真是后怕啊”。   

随后的十年里,李志勇陆续构建了包括理论、实验、中文、英文、传统与数字化Icourse教材在内的“细胞工程”立体化系列教材体系。其主编的细胞工程全英语教材Cell Engineering入选国家“走出去”工程,由英国Alpha ScienceInternational Ltd. Oxford, U.K.在海外发行。至今,《细胞工程》教材总发行量突破15万册,被国内包括多所985院校在内的百余家高校选用作为教材。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受众规模小,还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发行量实属不易。国家级教学名师林志新教授在前往兄弟院校调研听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兄弟院校的细胞工程课程都采用了李志勇所编写的教材,在国内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精品教材建设的同时,李志勇还不断探索和完善细胞工程课程体系,每一节课都反复推敲,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李志勇自己掏钱建设了细胞工程课程网站,3年的时间,访问量就突破了10万人次;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录制了36学时、32学时两套的细胞工程课程录像,放在网上供全国的学子们免费学习。2005年李志勇负责的细胞工程本科课程入选上海交通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完成这三步用了整整10年时间。2013年细胞工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上海交通大学首批7门上线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学堂首批上线课程,细胞工程课程基于课程网络化平台在国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回想这十几年教材与课程建设,李志勇将“细胞工程”课程看成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一点点长大,不断成熟,并在社会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有一种极大的幸福感。   

科教共生 探索“研究型教学”新模式

李志勇认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课堂教学能够单独完成的,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开展科研实践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十分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李志勇一直致力于探索并优化科研与教学共生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研究背景,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他真诚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知名教授和教学骨干加入教学团队,一起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备课充分、趣味性强、课堂氛围佳、教学方式创新点多、融合最新研究进展”是历届上过此课的学生对于李志勇老师课程的普遍评价。多所兄弟高校的老师也前来听课、交流学习,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每节课开始,李志勇往往从精心挑选的案例开讲,结合前沿科研成果解读细胞工程的新技术和新发现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听课积极性。每一节课的主体都会通过案例或文献解析、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原理与关键技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大家。每一节课最后几分钟,通过小结将教学内容拓展到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展望,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他在教材编写和课件中均精心挑选相关案例与科研文献,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扩展学习。李志勇还积极探索将一些科研成果转化出适合本科生的探索性综合性大实验,让学生根据专业基础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李志勇经常对学生说:“我在课堂中的角色就是一个导游,而不是一个演讲者,带领大家领略知识的大好山川,尤其是体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知识探究之美”。   

言传身教进行全人的能力与素质培养

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同时也是在细胞工程研究领域最早产业化的代表性植物,正如诗书中所言“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李志勇既这样要求自己也如此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像兰花一样有气节、不媚俗,在科研和生活中始终保有内敛风华。他经常跟自己的学生们讲,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也没有好坏之分,主要看被掌握在谁的手中。越是掌握最新技术、知识能力强的人,越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细胞工程技术涉及到的试管婴儿、转基因生物、干细胞培养等在人类健康、品种改良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守住心中的底线,以服务人类、造福人类为宗旨。   

对于研究生培养,李志勇将科研过程作为研究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以科研项目为抓手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李志勇认为,不是每一位学生将来都会选择在学术领域发展,但他一直坚持在做的是:无论他的研究生未来做什么工作,在实验室的几年均要不断结合自己的课题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团队协助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成就自己。   

李志勇老师既注重实验室和谐文化建设,又重视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他一直致力于在实验室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培养研究生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师兄师姐指导帮扶师弟师妹,鼓励主动配制公共试剂和常用耗材,实验台面随用随打扫,待人接物热情大方等等。建立起和谐实验室文化的同时,李志勇在规则意识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例如要有时间观念,讲规矩,坚守学术诚信和做人诚信。至今李志勇老师已有50多位研究生毕业,工作在各行各业,很多研究生多年后回忆起在读期间李老师的言传身教,感觉受益终身。何丽明是李志勇老师200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招收的第一位硕士生,留校工作后又读了李志勇老师的博士生,他经常说“李志勇老师虽然对学术要求严格,但是生活上像朋友一样关心帮助他,亦师亦友”。每年教师节收到学生的鲜花、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都是李志勇老师最开心的时候。今年国庆节,李志勇老师的一位研究生结婚了,又一次作为证婚人,李志勇感到无比的幸福。   

【名师名片】

李志勇,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长聘教授。主编出版高校教材8部,其中3部入选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全英文教材入选国家“走出去工程”,在海外发行。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细胞工程”,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交大校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负责了包括1项国家重大科学发展计划课题、4项863、5项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60篇,出版国际专著10章节,授权发明专利13项。